2024/03/2914:27:38
我国是世界肝癌大国,全世界每年的原发肝癌约为100万例,其中的四成发生在我国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因为肝脏除了表层包膜外,没有痛觉神经,不像其他器官在出现问题时会发出信号,早期肝癌没有明显症状,70%的肝癌患者在发现病情之初,就已经走到了中晚期阶段。
在临床上,肝癌到了中晚期,几乎失去了手术机会,只能放疗化疗中药治疗,效果普遍不算太好,治愈的几率极低。这意味着中晚期肝癌患者只能被动的等待死亡,他们中有20%的幸运者可以坚持五年,有一半以上的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期只有三到六个月。
数据显示:2020年的我国肝癌的新发人数是41万,同时,全国因肝癌而死亡的人数达到了39万,几乎与发病人数相等。
由于晚期肝癌患者免疫功能低下,单一治疗对患者的不良后果难以预测。近年来,针对新肿瘤的免疫治疗技术发展迅速,逐渐被确定为继手术、放化疗之后的第四种肿瘤治疗手段。
CAR-T细胞疗法
谈及CAR-T细胞,大家想必已经很熟悉了。设计CAR-T细胞的难点之一在于寻找合适的肿瘤抗原,虽然肝细胞癌的许多抗原或生物标记物已被用于诊断或治疗靶点,但其特异性和靶向效率并不像预期的那样高,这也成为研发肝癌CAR-T细胞疗法的难点所在,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,目前已经寻到几个极具希望的抗原靶点,如AFP,Glypican-3 (GPC-3),Mucin-1 (MUC-1)等。
就拿甲胎蛋白(AFP)举例,其是肝细胞癌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,从理论上讲,高特异性使AFP成为肝细胞癌CAR-T细胞治疗的理想靶点。然而,AFP是以可溶性蛋白质的形式在细胞内表达和分泌的,这使得它无法被传统CAR-T细胞所靶向。为了克服这一障碍,科学家们想到所有细胞内/分泌的蛋白质都被加工成肽并由 I 类 MHC 呈递在肿瘤细胞表面,于是一种新型的靶向多肽-MHC复合体(AFP-MHC)的CAR-T细胞被研发出来,并在临床前研究中发挥出强大的体外和体内抗肿瘤活性。
一项评估ET1402L1-CAR T细胞(抗人类白细胞抗原A02/AFP复合体)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I期临床试验(NCT03349255)结果显示,6名肝癌患者中有3名肿瘤体积缩小,此外没有发生细胞因子反应综合征(CRS)和药物相关的神经毒性。这为肿瘤细胞内抗原的CAR-T细胞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。
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(CIK)疗法
CIK是一群由淋巴细胞与重组人IFN-γ、IL-2等细胞因子共培养产生的异质免疫细胞群,包括NK细胞、NKT细胞和细胞毒T细胞。
CIK通过白细胞功能相关抗原-1(LFA-1)与其配体之间的高亲和力结合以及其他途径,如Fas信号转导,对易感肿瘤细胞产生细胞毒作用,从而导致肿瘤细胞的凋亡。
一项对230名患者进行的多中心随机III期试验表明,与标准治疗组相比,注射CIK细胞显著延长了14个月的中位无复发生存期(RFS)。
此外,另一项对410名肝细胞癌患者的大型回顾性研究证实,与仅接受手术的患者相比,接受手术联合CIK细胞治疗患者显著增加了总生存期(OS)。术后CIK细胞输注>8个周期可确保患者获得最大益处。此外,大肿瘤患者可能比小肿瘤患者从CIK细胞辅助治疗中受益更多。
肿瘤浸润淋巴细胞(TIL)疗法
TIL包含从肿瘤标本中分离出来的多种细胞类型组成,其中的主要亚型是T细胞,在这其中,CD8+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(CTL)最受关注,其表面的TCR可以识别多种抗原,与针对肿瘤细胞中单一抗原的治疗相比,TIL可能具有更高的抗肿瘤效率和更低的毒性。研究表明,切除的肝细胞癌标本中 CD8 + TIL 的数量与生存期延长呈正相关,CD8 + TIL数量多的患者总生存期更长。
在一项随机对照试验中,76名肝癌患者术后接受了TIL治疗,与对照组相比,经过平均4.4年(0.2-6.7)的随访,其复发频率比对照组降低了18%,首次复发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,无复发生存期(p=0.01)和疾病特异性生存期(p=0.04)显著长于对照组。
小结:
肝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,对于晚期患者来说,治疗方案更为有限。近年来随着免疫疗法的兴起,为这些晚期患者带来了延长生命的希望。其中,免疫细胞治疗是重要的一环,通过回输在体外扩增及人工改造过后的免疫细胞,在体内其抗肿瘤活性显著提升。
目前,从临床试验注册网站上了解到,目前已经有多项有关免疫细胞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试验正在开展,相信随着这些临床试验的进行及结果的揭露,免疫细胞用于晚期肝癌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能得到进一步证实,也能早日促进其临床应用!
文章来源:
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本文所用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声明:本内容仅作交流参考,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,仅依照本文而做出的行为造成的一切后果,由行为人自行承担责任。专业医学问题请咨询专业人士或专业医疗机构。
报名预约热线
400-9266-3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