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/08/1311:47:24
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和BRCA2突变
是乳腺癌治疗的潜在分子标志物。
乳腺癌患者(尤其是三阴性患者)
在确诊之后,
不仅要进行常规的病理检测,
更有必要进行更加精准的
BRCA基因突变检测,
以判断自己是否有机会接受
PARP抑制剂的治疗,
从而获得生存获益。
BRCA突变“偏爱”三阴患者
三阴性乳腺癌是最具侵袭性、预后最差的乳腺癌亚型,约占所有乳腺癌病例的15%-20%,且治疗方案相对匮乏,仍以传统化疗为主。‘’
目前备受关注的分子靶点BRCA基因是人体重要的抑癌基因,研究显示约5%-10%的乳腺癌患者是BRCA基因突变携带者,而其中57.1%是三阴性乳腺癌患者。
这些人群,建议做BRCA基因检测
前面,在介绍BRCA1和BRCA2这两个常见的乳腺癌遗传易感基因时,我们曾讲过,要明确自己的乳腺癌是否具有遗传性,得做乳腺癌遗传易感基因检测,以查看自身是否携带BRCA基因的胚系突变。‘’
事实上,对于乳腺癌患者而言,基因筛查的目的并不仅限于判断乳腺癌的遗传易感性。当前,基于BRCA基因突变在乳腺癌的发病、预防、治疗及预后等诸多方面的判断价值,根据《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(2019年版)》,推荐以下乳腺癌患者,行BRCA基因检测。
上图看着有些复杂,为此,我们帮大家简单地总结了一下。大体而言,对于以下乳腺癌患者,建议做BRCA基因检测。
● ≤45岁发病的乳腺癌患者
● ≤50岁发病的乳腺癌患者,同时伴有双侧乳腺癌,或满足乳腺癌、胰腺癌、前列腺癌家族史标准
● ≤60岁发病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
● 所有男性乳腺癌患者
有的患者家属可能会问:我虽然没得乳腺癌,但还是有些担心,能不能也做个基因检测呢?答案当然是可以。
通常,对于健康人群,如果符合下述情况,我们也是建议做BRCA基因检测的。
● 家族存在已知的BRCA1/2基因突变携带者
● 三代以内的亲属有≧2个患有乳腺癌或卵巢癌
查出BRCA基因突变 积极做好健康管理
患者或家属在做完乳腺癌遗传易感基因检测后,如果没有发现BRCA和其他遗传易感基因的胚系突变,那么就不必再担心乳腺癌的遗传风险。
但如果查出了BRCA基因突变,无论是胚系突变还是体系突变,也无论检测者现阶段的健康状况如何,都必须予以重视和干预,从防治层面做好相应的风险管控。
乳腺筛查,需要定期进行
对于尚未发现乳腺癌的BRCA基因突变携带者,一定要重视乳腺筛查。
若是女性,那么BRCA基因突变携带者18岁开始,就应当建立乳腺检查的意识;25-29岁期间,应该每年行乳腺MRI筛查;30岁起,每年做一次乳房X线和乳腺MRI筛查;超过75岁后,是否筛查视个人情况而定。
若是男性,从35岁开始,每年做1次乳腺临床检查;从45岁开始,推荐BRCA2基因突变携带者进行前列腺筛查,BRCA1基因突变携带者可考虑前列腺筛查。
对于已经确诊乳腺癌的BRCA基因突变携带者,如果是单侧乳腺患癌,且接受过乳腺癌治疗,那么对于对侧乳腺和同侧保乳的腺体,仍应继续每年做乳腺X线和MRI检查。
同时,对于BRCA基因突变的携带者,还需要注意卵巢癌、 胰腺癌、黑色素瘤等基因相关疾病的筛查。
手术预防,应当严格评估
自从2013年,美国女演员安吉丽娜·朱莉公布自己因为携带BRCA基因突变,而选择了将双侧乳腺预防性地切除以后,“预防性乳腺切除术”就逐渐开始广为人知。
尚未发病就切除,真的好吗?
对此,《中国乳腺癌患者BRCA1/2基因检测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》(2018年版)认为,就携带BRCA基因突变的健康人群而言,预防性切除可以减少肿瘤的发生风险。
但是,考虑到我国患者群体BRCA基因突变数据不够完善、接受程度有限以及存在手术相关并发症,该共识认为,总体原则为慎重,并进行个案讨论。
对于考虑行预防性双侧乳腺切除术(BRRM)的女性,在手术前,应进行全面的多学科评估,包括乳房检查、双侧钼靶和MRI检查(证据等级3类)。
对于已经罹患乳腺癌的BRCA基因突变携带患者,如果组织学分级、细胞增殖指数较高,且激素受体表达阴性,对侧乳房预防性切除手术也是可以考虑推荐的治疗策略(证据等级2B类)。
药物预防,推荐内分泌用药
除了手术预防,是否还有药物预防呢?
根据NCCN指南(2020年第2版),目前认为,对于BRCA2基因突变携带者,他莫昔芬的预防性应用可以降低50%的乳腺癌发生;对BRCA1基因突变携带者的药物预防效果,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确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