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/08/0615:27:04
现在,越来越多的人在体检中查出了肺部结节。
面对这个结果,许多人第一时间感到焦虑不安,开始疯狂搜索相关信息,却越查越紧张,越看越迷茫:
「为什么我会突然长肺结节」
「这是不是肺癌的前兆?」
「接下来我该怎么处理才对?」
图片来源:giphy.com
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。肺结节的判断涉及多种因素,每个人的身体状况、病史都不尽相同。
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,我们接触并处理了大量与肺结节和肺癌相关的病例,也从中提炼出5条非常关键、必须了解的真实建议。
希望接下来的详细说明,能为你和家人减轻一些担忧,更清晰地了解肺结节,做出更合适自己的判断和选择。
01肺结节发现得多了,是因为体检的人变多了,检查也更精准了。
你可能已经发现,身边不少朋友都查出了肺结节。
数据显示,我国肺结节的检出率已达到 22%~51%,具体数值因研究方法不同略有差异。
在一些设备更先进的地区,肺结节的发现率甚至更高。例如部分医院引入人工智能辅助的薄层 CT 检查,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胸部 CT 检查者(60%以上)能发现肺结节。
但最关键的原因,其实是做检查的人越来越多了。
随着健康意识提升,越来越多人主动体检,薄层 CT 检查价格也降到了 300 元以内,一周内即可完成,普及度迅速提高。
人们更频繁地体检,自然就有更多人被“照见”了肺结节。就像钟表出现后,我们才开始精确感知时间。
需要提醒的是,“肺结节”本身并不等于疾病,它只是影像学上描述肺部的一种表现。具体是良性还是恶性,还需医生结合影像和病史进一步判断。
02大多数体检发现的肺结节,恶性概率不到 5%。
超过 95% 的体检肺结节都是良性的,不需要手术治疗:
➊ 多是肺部的陈旧疤痕——虽然不会消失,但对健康没影响,只是时间留下的印记;
➋ 一些较小的良性结节——通常不需要手术,甚至不需用药,只需定期复查;
➌ 有些根本不是肺结节,而是增大的淋巴结或胸膜组织,也属于良性变化,无需担心。
即便报告中出现了“恶性可能”,也并不等于就是肺癌。
比如常被提起的“磨玻璃样结节”,虽然有一定恶性风险,但也可能是良性的;又如大于 8mm 的结节,虽然风险较高,也不代表一定要手术。
判断结节是否危险,不能光看大小,还要综合形态、边缘、密度,尤其是随访过程中的变化。
总之,体检发现的结节,大多数并不严重。
即使是医生,也需结合多方面信息判断其良恶,不要单看报告就吓自己。相信专业医生的判断,是最稳妥的做法。
03 你本身不属于高危人群,那结节是恶性的几率就更低了。
根据 2021 年版《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》,肺结节的高危人群主要是指年龄在 40 岁以上,且符合以下任一情况的人群:
➊ 吸烟史较重:如每天抽一包烟超过 20 年,或每天两包超过 10 年,戒烟不满 15 年者也算;
➋ 长期被动吸烟;
➌ 有职业接触史:比如接触石棉、铍、铀、氢等有害物质;
➍ 家族中有肺癌或其他恶性肿瘤患者;
➎ 有慢阻肺或弥漫性肺纤维化病史。
需要注意的是,在肺结节的“检出率”上,普通人群和高危人群相差不大,但高危人群中,结节被判断为恶性的概率更高一些。
如果你不属于上面讲的某种情况,那恶性风险又低了一些。
04 判断肺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,随访观察非常关键,一定要按时复查。
有些肺结节,初次检查时并不能明确判断是良性还是恶性,这时候医生通常会建议你进行定期随访。这一步非常重要,一定要按时去!
因为结节在一段时间内的影像变化,是判断其性质的重要依据。
需要明确的是:体检中发现的肺结节只是一个影像学表现,并不等于确诊了疾病。
尤其是一些较小的结节,在影像上往往表现模糊、不典型,只有通过持续随访,结合是否属于高危人群,才能最终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处理。
比如,即使是被认为具有一定风险的“磨玻璃样结节”,在随访中也可能出现不同变化:有的逐渐变大、有的长期稳定,还有的甚至会缩小——结局完全不同,处理方式也自然不同。
▲ 图中箭头所示为位于右下肺的磨玻璃结节
所以说,随访不仅仅是“观察”,而是精准判断结节性质的重要一环。
请务必按时进行!
05 高危人群早点查肺结节,有机会提前发现肺癌,死亡率也会更低。
肺癌早期常以“肺结节”的形式存在,几乎没有任何症状,因此极易被忽视,错过最佳治疗时机。
而定期体检,正是打破这种“沉默进展”的关键方式——早发现,才有早治疗的机会。
如果你或家人属于前面提到的高危人群,建议每年至少做一次胸部 CT,并根据医生建议进行后续随访和处理。
如果不是高危人群,也无需主动去做 CT。若在常规 X 光检查中发现异常,按医生建议进行随访即可。
特别提醒:长期接触厨房油烟、二手烟、粉尘、燃气及其他挥发性物质的人,也应提高警惕,考虑定期筛查。
研究表明:如果能在高危人群中大范围推广薄层 CT 筛查,中国的肺癌死亡率有望在 2026 年后稳步下降,逐渐趋于平稳。
图片来源:参考文献
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都是受益者。
不可否认,随着体检普及,肺结节的发现越来越常见,有些地方确实也出现了过度诊疗的情况。
这是因为,仅凭影像学检查,医生很难做到百分之百的准确判断;同时,医学界对肺结节的认知仍在不断发展,而肺结节本身也充满不确定性。
在这种情况下,诊断和治疗不再是冰冷的数据推导,而是需要医生与患者共同权衡、共同决定的过程。
这就更需要我们每个人对肺结节有清晰、科学的认知,积极与医生沟通,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。
这个选择,没有标准答案,每个人都可能不同。
希望你能把这篇内容分享给身边的朋友,让更多人不再恐慌,以理性、客观的态度面对肺结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