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/09/0111:29:09
什么是前列腺癌?
前列腺是男性朋友独有的器官,处在膀胱和尿道的交界处。如栗子般大小,毗邻直肠、膀胱、精囊等重要器官,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,如分泌前列腺液,是精液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前列腺包绕尿道,参与构成尿道内括约肌,可促进排尿顺利进行。
前列腺癌,是原发于前列腺的一种恶性肿瘤,也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,是全球男性发病率第2位、致死率第5位的恶性肿瘤,是广大中老年男性健康的重要威胁。
患者的生存时间与其临床诊断时分期密切相关。临床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在接受标准化治疗后5年生存率接近100%,而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30%。在我国,超过2/3的前列腺癌患者初诊时已属中晚期或局部晚期。
前列腺癌有哪些症状?
随着前列腺癌进展,可能出现下列情况:
1、小便异常
肿瘤长大压迫了尿道、膀胱,会出现排尿困难、小便变细、尿频,频繁起夜等症状。
2、尿中带血或精液中带血
前列腺肿瘤也可引起血尿,大多没有疼痛,血尿可能在几天内消失,然后再间断出现。很多病人认为就是上火了而拖延,最后耽误了病情。
3、勃起功能障碍(俗称阳痿)
4、大小便失禁
主要是由于肿瘤压迫到膀胱或直肠导致。
5、胸部、背部和臀部疼痛
当晚期肿瘤转移到了骨骼中,会出现脊柱、肋骨或肩部的疼痛,也可不同部位「串」着疼,甚至可导致骨折。
所以有排尿异常还合并了全身不明的疼痛的人,一定及时就诊。
哪些人是前列腺癌高风险人群?
虽然前列腺癌目前的病因还未完全明确,其可能与众多的因素有关,如种族、遗传、饮食、环境等都有一定的关系。以下这些人群患前列腺癌的概率会比其他人高:
1. 年龄50岁以上人群
一般来说,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,以50岁为界限,50岁之前发病率比较低,50岁后,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也随之增加。男性到了65至80岁就是前列腺癌发病的高峰期,这个年龄段的男性朋友就要加大检查的频率了。
2. 有前列腺癌家族史人群
有相关的资料显示,有大约十分之一的前列腺癌患者的家族中曾患过前列腺癌。可以简单地认为前列腺癌有一定的遗传倾向,如果你的家族中曾有人患过前列腺癌就应该多重视。
3. 雄激素分泌旺盛者
前列腺是男性独有的生理结构,其活跃程度与雄激素的分泌有很大关联。而且,前列腺癌细胞会受雄激素刺激而变得活跃,也因为这个关系,前列腺癌晚期的治疗中有控制雄激素分泌来抑制癌细胞的治疗方法。
4. 肥胖人群
饱和性脂肪酸摄取过多是前列腺癌细胞的诱发剂之一。如果日常的饮食中含有大量的高脂质食物,患前列腺癌的概率就会比一般人高出许多。不良的生活习惯容易造成肥胖,肥胖会增加患癌的几率。
5. 长期受病菌感染人群
前列腺炎等前列腺问题本身就是病菌感染的一种,前列腺长期暴露在病菌或者病毒中会比别人更容易癌变。除此之外,如果长期生活在环境恶劣的地方也会增加患癌几率,如空气污染中的镉元素也是诱发前列腺癌的诱因之一。
高危人群建议每年一次PSA
早筛、早诊、早治是提高中国前列腺癌患者生存率的有效手段。目前前列腺癌筛查有三种方法:直肠指检、经直肠B超检查和PSA血检。PSA也叫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筛查,仅需抽取其血液,即可得到检测结果,快速且简便,因此,推荐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血清PSA筛查。
专家提醒,一般男性50岁以后前列腺癌高发,应一年做一次PSA筛查;有前列腺癌家族遗传史的,则应从45岁起每年坚持做PSA筛查。
除了高危人群定期进行PSA筛查外,日常生活中,中老年男性一定要留心“排尿困难、尿痛、血尿、骨痛”等症状,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。
上海市抗癌协会联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发布的2020版《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》中,也列出前列腺癌的预防给出5点建议:
1. 避免吸烟、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;
2. 减少高动物脂肪的食物摄入,因为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,增加蔬菜水果摄入;
3. 避免过于辛辣的食物,因为这些食物会造成前列腺的过度充血;
4. 日常生活中多饮水、勤解尿,避免憋尿、久坐不动;
5. 建议适度体育运动。
前列腺癌质子线治疗
质子是一种带正电荷的亚原子粒子,对比其他放射、手术等治疗方法,质子治疗的优势表现在其特有的布拉格峰特性穿透能力强、定位效果佳(能量在峰值处爆发)、治疗床位移精准度最高、病灶区域受辐射剂量高、非受剂量区域被受辐射剂量很少;其物理特性导致潜在的副作用小,更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、控制肿瘤生长,为患者带来明显的生存获益。
质子治疗使中等风险前列腺癌患者的五年总生存率提高5%,除此之外,质子治疗还降低了以下情况的发生风险:
► 对膀胱的放射剂量减少35%
► 直肠的放射剂量减少59%
► 2年尿毒症风险降低21%
► 2年勃起功能障碍的风险降低25%
► 2年与治疗相关的排便频率和紧迫感减少50%
► 发生继发性恶性肿瘤的相对风险降低42%
目前,质子治疗已经是当今社会公认的先进且精准的放疗手段,为儿童肿瘤,头颈部、胸部、腹部、盆腔等部位肿瘤患者带来了巨大获益。
文章来源:
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本文所用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声明:本内容仅作交流参考,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,仅依照本文而做出的行为造成的一切后果,由行为人自行承担责任。专业医学问题请咨询专业人士或专业医疗机构。